高色域是“骗局”还是“黑科技”?揭秘RGB背后的真相
如果我问你们买电视选Mini LED还是OLED,很多人可能脱口而出,那肯定选Mini LED,价格更便宜,画质也更好!可要是我再问,那到底是选SQD-Mini LED还是RGB-Mini LED?估计不少人就要愣在原地,心里一万个问号飘过。虽说这两技术师出同门,都属于Mini LED阵营,但背后的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,今天抽空跟大家聊聊电视圈的“进化史”。

废话不多说,咱们直接进入正题。大家应该都知道,Mini LED的核心玩法就是把背光源切成一块块小区域,每块可以根据画面内容独立调节亮度,从而实现对画面不同区域的精准控光。比起OLED,Mini LED能够做到更高的对比度、亮度更高,成本也更友好,这也是这两年它能迅速成为市场主流的原因。

但随着HDR内容在全网普及,电视的色彩表现开始成为新的瓶颈。无论是Netflix的4K剧集、Disney+的电影大片,还是深圳卫视的4K直播频道,都已经全面采用基于BT.2020的HDR制作标准。Dolby Vision、HDR10+等主流HDR格式,更是直接把BT.2020作为基础要求。传统QD-Mini LED虽然可以通过量子点二次转换达到约98%的DCI-P3广色域,但DCI-P3大约覆盖了BT.2020的75%-80%,在面对一些极端鲜艳的颜色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

在这样的趋势下,RGB-Mini LED 算是提前冲上前线的一种方案。它直接用红、绿、蓝三原色独立发光,不再依赖量子点转换,因此单一色彩表现特别猛,像显示纯红、纯蓝这类画面时,确实能做到接近 100% BT.2020,色彩非常炸。但它的问题也同样明显,一旦画面色彩复杂,需要三色灯同时点亮时,色域会下降,还容易出现偏色或串色。也就是说,只要不是纯色,RGB-Mini LED的优势就会被削弱,它更像是一个“单色表现特别出色”的方案,而不是全场景的高画质方案。

这个时候,SQD-Mini LED的出现等于是把Mini LED这条路线重新推上了一个更成熟的阶段。它依旧采用蓝光背光这个成熟稳定的结构,但在发光材料和屏幕层面都做了大幅进化。先是借助超级量子点材料里高浓度的极彩量子晶体,把红、绿、蓝三色的纯度进一步推高,再通过超级蝶翼华曜屏里的晶粹高色阻材料过滤掉杂色,从源头到屏幕两端把色彩“净化”。这种方式既避免了RGB-Mini LED的串色问题,又能在全亮度、全场景下保持稳定的高色域覆盖。

也正是因为发光原理的差别,SQD-Mini LED不需要像RGB-Mini LED那样在控色上耗费额外成本,也无需为了压住串色问题去做复杂的优化。它可以继续沿着Mini LED最擅长的路线往前走——堆更多的分区、提高对比度、提升峰值亮度,把控光做到极致。同时因为底层逻辑更简单,它在大规模制造上也更有成本优势,属于既稳又能卷的那种技术路线。

当然,理论上RGB-Mini LED也可以通过堆更多控光分区、更多控色分区来弥补自身的问题,比如堆到两三万的控光、五六万的控色,用brute force的方式强行把性能拉上来。但那不仅成本会飙升,优化难度也会指数级增长。如果真有这样的电视问世,初期价格大概率是天花板级别的,基本不可能成为主流用户的选择。
说到这里,其实两条路线的差异已经很清楚了。RGB-Mini LED的优势集中在“纯色非常强”,但在复杂内容下需要应对的麻烦也同样多。而SQD-Mini LED用更简单直接的方式解决了RGB需要绕过的那些障碍,既保证了全场景稳定的高色域,也保留了Mini LED 的控光优势,让画面对比度、亮度、暗场层次这些核心指标都能同时往上走。

如果你是追求整体画质表现,不只看几帧宣传图,而是看整部电影、整部剧,那SQD-Mini LED更像是这一代Mini LED的正统升级路线。它不靠堆参数来解决问题,而是从底层把色彩一致性、控光能力和实际体验都提升了一层。无论你是在看HDR电影、体育赛事,还是打开游戏机,它给你的画质都是稳定、不挑场景、不挑亮度的那种。
最后也顺便点一句,目前整条SQD-Mini LED技术路线还只有TCL一家真正量产落地,其他品牌还都在RGB-Mini LED的各种优化里挣扎着想破局。所以今年双11 TCL再次稳稳拿下全周期销量第一,说白了不是运气,而是技术路线走得更对、更成熟。

#不颠覆不发布#
#这个双11TCL电视卖空了#
#TCL电视登顶双11榜首#
本站所有文章、数据、图片均来自互联网,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。
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。邮箱:business@qudong.com

